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王雪华教授学术报告
365备用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学术交流2015-11-17 02:48:0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
主题:表面等离激元模的剪裁与应用及其与激子相互作用的控制
主讲人:长江学者 王雪华 教授(中山大学)
时间:11月20日(周五)下午14:30
地点: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五楼多媒体课室
主要内容:
报告首先介绍表面等离激元研究现状,然后围绕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的核心问题:金属钠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精确控制,介绍理论方法和实验制备技术,以及如何实现品质因数接近理论值的等离激元谐振传感器和可控的大尺寸全彩表面等离激元印刷;最后介绍表面等离激元与激子的相互作用理论,以及实验上通过原子层级的银包金纳米棒的精确生长控制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单激子与单纳米颗粒的强相互作用。
嘉宾简介:
王雪华,男,中山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固体系统中光与物质强耦合作用的量子调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组织委会委员。兼任中科院光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微纳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学及其应用、量子光学、固态量子计算、光与物质强相互作用、非线性光学等的研究,为光电子芯片的研制和量子信息处理探索新的原理和方法;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JCR一类期刊论文12篇:Nature Communication 2篇,Phys. Rev. Lett. 6篇,Nano Scale 4篇;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50多次;在光子晶体带结构的设计、二维非线性光子晶体理论、微纳结构中光子局域态密度的准确计算、及微纳结构的光学特性与量子光辐射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有:
(1)提出了一个能有效产生大的二维光子带隙的新方法,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并被应用于实验样品的制备;
(2)发现在二维非线性光子晶体中的谐波转换效率正比于有效晶体长度,理论预言被后来的实验所证实;
(3)对光子晶体中的光自发辐射问题,发展了一套普适的理论处理方法,它不仅融合了以前矛盾的色散模型与微扰近似理论,而且成功地澄清了多年来具有重大争议的实验结果,并预言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被国际同行誉为解决了光子晶体中关于辐射动力学的争议,发展的数值计算方法被认为是纠正了以前文献中不正确的计算方法;
(4)建立了一个能同时处理单分子荧光和喇曼散射的统一理论模型,对单分子荧光和喇曼散射的竞争现象给出了清晰的物理图像;
(5)解决了任意微纳结构中光子-量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准确计算这一微纳量子光学领域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6)金属钠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模的精确控制是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的核心问题,通过对表面等离激元模的控制,我们实现了品质因数接近理论值的等离激元谐振传感器和可控的大尺寸全彩表面等离激元印刷,而且通过原子层级的银包金纳米棒的精确生长控制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单激子与单纳米颗粒的强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