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65备用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党员教育2013-04-28 23:05:0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
没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与品格,只能是工具,这样的学生无论培养多少,都无关国家与民族的进步。
王国维先生在其著名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身体之能力”且不说,因为那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在这里重点讨论人的“精神之能力”。
大学精神是独立自由、求真守正
人的“精神之能力”与大学精神紧密相连,没有超越或脱离大学精神的人的“精神之能力”。在我看来,大学不变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由之精神与品 格。没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与品格,只能是工具,这样的学生无论培养多少,都无关国家与民族的进步。蔡元培之所以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不朽,不仅在于改造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更在于他坚持不懈弘扬独立、自由之精神。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强调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与公(指林琴南——笔者注)所提出之‘圆通广大’四字,颇不相背也。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这样的精神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且泽被百代、流芳永世。缘于此,我把现代大学精神概括为八个字,即“独立自由,求真守正”。
“独立自由”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简单说就是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学术之独立,不受来自权力的、财富的牵制和诱引。“求真”,就是求真理、求真知;“守正”,就是执守正义、执守正道、执守信念。“求真”,才能“守正”;“守正”,才会“求真”。
大学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王国维认为,人的“精神之能力”培养包括“体育”和“心育”,“心育”又包含智育、德育、美育,三方面的完美统一就是“完全之人物”。依照这样的观点,我以为,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要特别注重“心育”,“心育”的核心进一步说,就是在“独立自由,求真守正”的宗旨下,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和创新能力。唯有此,国家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民族素质才会有整体性提高。大学教育改变人生,首先改变的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大学不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我对大学教育的三个忧虑——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答采访者问》)。
钱学森一生最大的忧虑就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他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时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他特别推崇以创新闻名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基于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大学不是工厂,不是商场,更不是官场。大学不是上岗前的培训所。大学有自己难以克隆的特点,不能像企业一样经营。大学的主人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关系如梅贻琦所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最终,“小鱼”要变成“大鱼”。
大学使命是养护民族血脉
海德格尔说:“担任校长,就有义务从精神上领导这所高校。”如果校长不能从精神上导引他所在的高校,大学的前途堪忧。一个院士能带动一个学科,但拯救不了一所大学。由院士担任校长而不是像蔡元培这样的文史通才担任校长,是今天中国大学最有趣也最值得反思的事情。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格上,下达指标并不是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
大学导引和护卫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信仰。海德格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性的世界绝非一种文化的上层建筑,同样也不是各种有用知识和价值的武库;相反,它是那在最深处保护着这个民族的土与血的力量的强力,作为最内在地激起和最深远地震撼着这个民族的生存的强力。惟有一个精神性的世界向这个民族保证了伟大(《大学校长就职演说》)。
我理解,所谓的“强力”,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不变的信仰追求、不被任何力量摧毁的意志决心,大学的使命就是要养护并传承一个民族的血脉,保证一个民族持续不衰的伟大。一所有自己精神的大学和一群有怀疑、批判、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则影响一个地区,大则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大学要培养有灵魂的人,怀疑、批判、创新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其中的核心构成。
(作者: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